作者:小一 时间: 2020-10-27 09:56:36 阅读:(0)
喵小姐流行语摘要:网站小编据网络最新关于“2元钱买上千张脸照【图】”报道资料整理发布相关内容!
2元钱就能买上千张涉隐私人脸照
在网络时代,个人信息泄露也成为了十分常见的问题。不仅银行卡、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可能泄露,甚至你发在社交媒体上的照片也可能落到不法分子手中。
据报道,有记者调查发现,在某些网络交易平台上,只要花2元钱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,而5000多张人脸照片标价还不到10元。这些照片可能被用来进行人脸识别的机器模型训练,也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。
除了人脸照片之外,商家还出售真人生活照、自拍照等个人隐私照片。这些照片信息很可能被用来实施精准诈骗等违法活动。
中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
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,目前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约占全球市场的15%左右。2010-2018年,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逐年增长,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0.7%。2018年,我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为25.1亿元。前瞻预计,未来五年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保持23%的平均复合增长速度,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。
2元钱买上千张脸照
刷脸支付以及刷脸验证正在逐渐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,但其是否安全也一直成为业界争论的焦点。此前有小学生用照片破解丰巢刷脸,如今又有报道称:2元钱就能买上千张涉隐私人脸照。看到这样的报道很多人慌了神,这刷脸支付到底安不安全呢?
2元钱就能买上千张涉隐私人脸照并非危言耸听,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机构成立的App专项治理工作组,发布了一份《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(2020)》。其中引用数据显示,2元钱就能买上千张涉隐私人脸照,存在安全隐患。
除了2元钱就能买上千张涉隐私人脸照之外,报告显示,有九成以上的受访者都使用过人脸识别,具体用途当中“刷脸支付”最为普及。不过有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,还有三成受访者表示,已经因为人脸信息泄露、滥用而遭受到隐私或财产损失。
仅凭一张照片就可以破解刷脸识别,这显然是有些刷脸终端并没有采用基于3D识别的刷脸技术,而是成本较低的2D识别。目前在支付宝的蜻蜓和苹果华为部分手机型号上都已经搭载了3D面部识别技术,比如苹果的Face ID,完全符合金融验证级别的安全需求。
以苹果和华为的手机的面部识别为例,他们的3D面部识别功能均基于3D结构光技术。3D结构光技术目前在安全级别较高的支付场景和高端手机等均有采用。
为了便于理解,我们不妨把“3D结构光”这几个字进行拆分和倒叙排列成“光、结构、3D”这些关键词,可以让我们更好理解其运行的逻辑。
简单来说,这项技术通过发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光线,投射到用户面部。再通过摄像头感知面部的散斑,从而描绘出你面部的结构。这些散斑主要反馈的是面部特征的深度信息,所以相当于给你的脸建了一个3D模型,它是三维立体的。
因为光的传输速度很快,所以面部识别的速度可以达到毫秒级。同时因为这些光线的点阵密度极高,描绘的面部细节丰富且精准,因此安全性极高。又因为其采用主动发光的方式,不依赖环境自然光,即使在深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也能实现安全识别。
重点在于3D结构光技术描绘的是3D立体模型,所以照片、视频上呈现的虽然是你的脸,但因为实际上还是2D平面结构,自然无法破解安全级别很高的支付级3D面部识别技术,因此从根本的逻辑上就不存在盗刷的可能。
只要你敢于想象,3D结构光技术几乎在各行各业都有发展的空间。也正是因为前景如此广阔,苹果才会在2013 年花费重金收购以色列传感器公司Prime Sense,并经过多年的潜心研发,最终在iPhone X上推出Face ID,震撼业界。
可能有的小伙伴就问了,这些3D面部识别技术,他们的差异究竟在哪里呢?这就要谈到目前三种常见的3D识别技术,即双目测距法、TOF飞行时间法,以及3D结构光。
双目测距法,即两个摄像头模仿人类双眼,通过不同的角度聚焦物体,从而产生物体的深度信息,再经过算法来实现面部识别。这种方式有一种严重的局限性,天黑时人眼的可视范围和视力会急剧下降,它也是如此,因此很难应用于安全级别较高的支付场景。
而3D结构光和TOF是目前更具优势的两种方式,他们都是3D成像原理,但却各有利弊。3D结构光是近距离散斑采集进行3D建模,而TOF是远距离光源采集进行3D建模。所以,3D结构光更适合近距离应用,而TOF可应用于远距离。
当然,在主流的应用场景中,谁也不会站在10米开外“刷脸”。所以一直引领创新的苹果公司在2017年发布iPhone X人脸解锁支付的时候,选择的是更适合的3D结构光技术,识别精度可以做到1mm以内,2元钱就能买上千张涉隐私人脸照,其实不必过分担心。
2元钱就能买上千张涉隐私人脸照,其实在支付级别的应用场景中,目前基本都是3D面部识别并且辅助了其他验证方式,单纯依靠2D的平面照片基本无法被盗刷。当然,任何方式都存在被破解的可能,比如高精度的3D面具其实存在破解的可能性,只是时间成本和技术门槛并非一般窃贼可以达到的。
信息时代如何保护隐私
01 手机权限
如果你是安卓系统的手机,那么绝大数你手机的隐私,都可以轻易拿来(IOS虽然也可以,但主要还是安卓容易一点),在安装完一个APP时,一般会弹窗申请权限,我们就得注意一下,什么权限不能给,你一个电商APP,要我的联系人权限干嘛?
可笑的是,很多APP,在你不能给予权限的时候,会强行禁止你来使用;或者是,找一个看起来合理的理由骗走你的授权;甚至是通过其他办法,不知不觉中拿到权限,拿到你的联系人,你的短信,你的通话记录,你的定位信息... 网贷中那些被爆通讯录的,就是被拿到联系人短信权限了,只是他们无法拒绝,因为,你要申请借钱你就得先给予权限。
02 非官方软件
使用任何的非官方软件都有风险,可能会泄露隐私,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。我见过非腾讯官方的微信客户端,里边的功能是真强大,防消息撤回,随意更改步数霸排行榜,突破限制发送长视频...是的,这些功能都是官方应用中所没有的,看起来很吸引人,但是这种软件你觉得真的安全吗?
还好现在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隐私问题,所以这种软件大多数人也根本不会使用。说个最近的,就是春运期间我们都会抢票,那种登录自己12306账号密码,去进行刷票,这种的也是会存在隐私泄露。如果你非要使用,请使用比较大的平台,并且在使用完毕后更改密码。
03 报表填写
你是否在朋友圈看到过一些趣味测试?测试心里年龄,婚姻状态等,这些很多都是要输入个人姓名,出生日期,手机号等,要是是好奇一试,那自然就会被收录了个人隐私信息。
还有一些其他类型也都大同小异,我们只需要注意,在要填写个人信息的时候,一定一定要谨慎填写!
04 密码泄露
很多个人信息,都是从第三方平台泄露出去的,而一般这种情况,都是密码被泄露了。所以要养成定期更改密码,各平台密码别一致的好习惯。在需要输入密码填写的页面,也一定要注意注意再注意!
生活中还有太多隐私泄露的方式,我们只能尽量擦亮眼,时刻警惕在敏感操作时,谨慎对待。
显示全部
收起